中学生成人化消费心理调查与研究

2013-03-17附属中学
我们在一天天长大,身边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在我们的眼中也似乎一天更比一天纷繁多姿。琳琅满目的饰品、漂亮的服装、款式新颖的文具,所有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应接不暇,刺激着我们越来越具有消费的欲望。于是,街头总能看见学生们带着自己鼓鼓的小钱包在商店、小摊前流连忘返。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我们这个中学生消费成人化心理调查与研究小组就这样产生了。我们希望从中学生消费额、零花钱都用在什么地方等方面进行调查,以研究出中学生的消费心理。

  首先,我们经过小组成员的商量,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这张表格上共有七个问题,如你爱购物吗你喜欢的商品类型你的购物标准是什么等。我们发出100份问卷,试图从中找到答案。然而,由于经验不足,我们提出的七个问题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中学生消费状况。

  第一步应该说我们走得不是太好,但很快我们做了调整,经过总结,我们重新设计了第二份调查表。这次我们在上一张表格的基础上,共提出了十一个问题,相对而言,比较详细,也较能反映问题。这次我们分别在街头、学校等地发出问卷,收回问卷147份。

  经过对收回的调查表的分析、计算,我们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调查问卷的分析:

  1、你的零花钱的来源: 96%的同学零花钱来自父母,4%同学的零花钱来源于亲戚。靠打工或其它方式的为0%。这说明了最根本的问题,中学生缺少工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零用钱都是父母、亲戚辛勤工作的血汗钱。但就中国国情而言,也没地方给中学生去打工,满街都是失业下岗人员,哪轮得到没经验的中学生,再说也违反劳动法。

  2、每个月零花钱的数量:经调查,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各有不同,有53%同学的零花钱在100元以下:31%同学的零花在100—200元之间;12%同学的零花钱在200—300之间:有4%同学的零花钱在300元以上。也就是说,现在家长每月至少要支付给孩子100元零花钱。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统计,如果一名中学生每天中午在外吃饭,费用为5元,按每月22天上学计算,一个月就要110元,加上100元的零花钱(平均每天3.3元),一共要210元。210元将是一名普通中学生的最低生活标准(这还不包括他的早餐和晚餐)。在现在社会,210元对有些家庭或许不算一个很大的开支,但对于一个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每月210元加上另外两餐和学费,还要添置必备的服装,这样的开支,未必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3、零花钱的使用: 有28%的同学花掉了零花钱的100%:有30%的同学花掉零花钱的75%-99%;22%的同学花掉50%-74%左右:20%的同学花掉50%以下。这说明一部分同学知道把没有花掉的钱积累下来。

   4、剩余零花钱的使用: 28%的同学存入银行;0%的同学交给父母:72%的同学一直花完为止。 这明显反映出大部分中学生认为给自己的钱只属于自己,用不完的自然变成自己的资产,有些同学对于交给父母表示不解,甚至根本不愿意。这或多或少反映出当今中学生对待金钱方面有较强的占有欲。

   5、零花钱主要流向: 56%的同学用于娱乐方面;25%的同学用于生活方面;10%的同学用于娱乐方面;5%的同学用于电脑消费;4%的同学用于运动方面。这项调查说明,现代中学生对零花钱的使用范围很广。他们是接收新事物最快的一个群体,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尽量满足自己。

   6、遇见了非常喜欢的商品,虽知没什么用途,价格又高,你会买吗? 50%的同学回答,咬咬牙买下;15%的同学较理智,不买;20%的同学积攒一段时间后再买;15%的同学会要求父母买。这项调查说明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大部分人比较任性,有50%的人最终希望买下自己喜欢的商品,尽管没有任何用途,买完后或许只是喜欢一阵便丢在自己房间的角落。这无疑是一种浪费。而5%的同学会要求家长买,表明现在的中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是很依赖父母,他们会想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7、你购物时还价吗? 10%的同学选择了还价;34%的同学不知或不会还价;56%的同学从不还价。

   这表明超过一半的中学生购物时不还价,也就是任凭商家。一方面他们要面子,似乎认为还价不光彩,好像让人觉得自己不富有;另一方面说明中学生不在乎,不珍惜自己的零花钱,也就是说不知道父母的辛苦。

   8、你购物时看中什么? 40%的同学追赶时尚;32%的同学重品牌;12%的同学看中商品质量:16%的同学既重外表也重质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12%的同学看中质量,这与大人购物是不同的,中学生购物目标不成熟,缺少对商品的正确认识。

   9、购物的目的: 44%的同学根据自己需要;45%的同学逛街时看中;8%的同学追求时尚;3%的同学由朋友推荐。 这些表明中学生的消费较自由,买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很多时候这也是金钱的浪费。

   10、购物倾向: 96%的同学自我决定;仅有4%的同学听从他人意见;但没有人随大流。 这明显反映出中学生消费心理——个性化强,很少听取别人的意见,希望自己与众不同。

   11、购物方式: 28%的同学一个人去:50%的同学相伴而行;22%的同学由家长陪同。这表明现代中学生独立性强,有主见。同时也反映出与同学的知心关系有时大于家长,他们相信同伴的眼光胜过家长。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街头访问。

  我们来到Health运动服装专卖店。访问了店里的几位正在选购服装的同学。 问:你很喜欢有品牌的东西吗?你的服装基本是有品牌的吗? 答:比较喜欢,我的衣服大多是名牌的。 问:为什么喜欢有品牌的服装? 答:我想,现在人的品牌意识是比较强的,我觉得没有品牌的东西应该比较没档次,穿在身上自然就有不值钱的感觉。问:你为什么喜欢有品牌的服饰,你觉得它们的价格合理吗? 答:既然创出了名牌,那么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款式方面都会比较好,穿上这样的服装,自己也会随之有档次,虽然贵点,但也算是物有所值吧。通过访问,表明有的中学生盲目讲究名牌,希望在服饰着装上得以自身价值的升华。这是很浮燥和浅显的举动。

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是父母、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父母宁可自己节省一点,也决不肯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半点委屈。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的水平也在上涨,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因为过去人的日子穷,不得不为自己的日后留余地。而现在的消费观念则不同,生活好了,人们对消费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吃饱穿暖,而是要求舒适,要求享受。中学生作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更是受到父母的极大关注,生怕他们受到什么委屈。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也出现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名牌。许多中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消费心理,日常生活中,穿衣要名牌,穿鞋要名牌,上学骑车则是非山地车不可,等等,否则,便觉得自己掉价,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为此,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也要打肿脸充胖子,逼迫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2.追求时尚。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社会上流行什么,自己也追求什么,比如看到人家穿某个式样的衣服,自己也非买这一件不可;看到别人有某种行为,自己也一定要去摹仿等等。从众心理发生在中学生身上,并不奇怪,中学生整天生活在集体之中,自然会受集体中其他人的影响。但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支配下,消费常常会出现浪费。

3.过早地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礼尚往来等风气也影响了在校的中学生,在目前的中学中,同学之间的礼尚往来已很普遍,同学生日、年节互赠礼物是很平常的,且礼物越来越高级,甚至到饭店中摆酒吃喝,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中学生来讲,这种消费很明显是不合适的。

  通过调查、访问,我们几个成员细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中学生的消费怎样才合理?

  市场经济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虽然是一个经济上不独立的群体,可是他们却是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要富先富孩子是不少家长的共同心愿。家长对孩子的投入和关注往往超过对自身的关爱。舐犊之情使他们在孩子身上大把花钱也在所不惜。在这样的优越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吃要精美,穿要名牌,用要新奇,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要求。于是,不知不觉,校园刮起了超前消费之风,而同学间的互相攀比更助长了势。可是,同在一间教室里上课的同学,各家有各家的不同经济状况。面对收入微薄的父母,面对下岗的父母,面对经济负担沉重的父母,穷孩子怎能伸得出手要钱?于是寒酸不潇洒使这类孩子自己觉得掉份,脸上无光,心理不平衡。 有条件高消费的同学,物质上的优越对他们未必是一件好事。俗话说玩物丧志,物质欲望的满足往往抵消了精神上的追求。害怕吃苦、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使青少年意志消沉,害怕困难。他们很难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追求高消费对中学生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心理学家罗博士希望成长中的一代要多些维生素NO",即对消费方面的要求、欲望,要主动加以拒绝,也就是要常说(NO)。他认为,人的一生不会事事如意,要想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挑战时不气馁,就要在孩提时代打好基础。一个青年人,不能期望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能满足,在消费欲望上更要加以节制,这关系到十年、二十年后的人生道路、社会位置及竞争能力。

  中学生应有怎样的消费观念呢?

高中生是纯粹的消费者,每天都有消费行为。但步入高中后,同学的消费行为同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的消费大都由父母决定,而步入高中后,很大一部分消费行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为了健康成长,为了培养正常合理的消费能力,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习一些合理消费的知识和技巧,自觉地规范和调控自己的消费行为。

  

首先,应树立适度消费观。适度,就是要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

  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父母辛苦工作抚育孩子本已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费要求加重他们的负担呢?适中学生消费需求之度,这就是说,提倡同学们在为了自己成长方面该花的钱还要花,但在享乐方面不过分追求。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培育智力需要的有益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物,该买的就买。而时髦地去穿、去吃、去玩,互相攀比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是很不合情理的。攀比是当前社会消费行为中一种很普遍的不良现象,它对我们同学的消费行为不可能没有影响。这里的攀比,是指个人争面子为了与某人比高低,而不顾实际是否需要以及家庭经济能力,超前超标购物花钱。例如:有的同学看到别人买了一身名牌运动衣,自己就想买一套比他的牌子还要的运动服。甚至有的人你买一套,我买两套,从质量到数量都压倒对方。这种消费行为的出发点是攀比,而不是实际需要。这样比来比去,除了造成极大的浪费之外,还会有更多的危害。攀比消费还会产生自卑心理,比来比去,谁可能老占上风呢?比下来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攀比,是以金钱做后盾的,经济来源不足,比起来实力就差,产生自卑影响人的整个心态。这样的实例也是屡见不鲜的。中学生还要继承前人所倡导的生活准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学生的消费,几乎百分之百来自家庭的供给,躺在父母工资单上的消费者,怎能去超前高消费呢?父母辛勤劳动赚来的钱我们又怎能忍心去浪费呢?

  其次,中学生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这个这东西国际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第三,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据资料表明,有个城市对中学生作了一项调查,吸烟的占35%,饮酒的占38%,会打麻将的占70%。此外,还有同学进营业性歌舞厅、玩游戏机赌博,这都是不良的消费行为。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学生应在修身、立志、促学、健体上下功夫,这样才是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青少年。有关专家指出: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商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使人们生活内容多姿多彩的同时,也使消费活动趋于复杂化。中学生成为消费大潮中一群特殊的消费者。他们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又具有了一定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有调查研究表明,在普通的工薪家庭中,每月在孩子身上的消费约占家庭总支出的一半左右。同时,一些中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也让家长难以招架。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甭看学习不怎么样,消费的眼光可不低,用和穿都要讲究名牌。还有一些同学勇当弄潮儿,追星、KTV、蹦迪、下饭店、开party等等。这虽是一部分人所为,但反映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学生深思

第四,中学生的成人化消费受到不少商家宣传的影响,家庭成员个人的消费习惯也影响中学生的消费理念。社会上一些人比吃、比穿、比用,讲排场、比阔气;或挥霍公款消费,追求享乐等不良社会消费之风,不仅败坏了社会道德,而且使一些青少年深受影响,造成一些中学生的畸形消费心理。

  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程度。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应当是合乎社会的文明风貌、健康有益的。

  消费分为生存性的、享受性的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例如,订购有益的书刊,学习电脑,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有害的消费要时时保持警戒,防止在某种诱惑下误入歧途。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节俭美德总是受人推崇的,因为世界的资源有限。过去人们说清贫之志不敢忘,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中学生应当从消费行为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这次研究课题进行的同时,我们得益匪浅。首先,我们发现自己日常消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对今后如何正确消费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研究性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充满了责任感,暑期的多次活动,也使我们增进了友谊;第三,通过大家的辛勤劳动,我们充分感受到课题研究的乐趣,也尝到了分工合作的力量。在此,也要感谢在调查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