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试卷分析

2013-03-17附属中学

高考政治试卷分析

高考政治试卷分析及对今后教学借鉴
今年高考政治试卷的评析文章中,有普遍叫好的,也有个别试题受到批评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非议。同时,笔者也敢肯定,明年高考又会出现重点都抓住,分数未见高的情况。因为高考命题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素质教育的方向,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在未来学习中获得成功的能力。这已是多年来高考命题的宏观轨迹,它贯穿于具体试题之中。然而,目前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基本上还没有沿此轨迹运行。
国家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一旦落实到高考命题,就要求试卷能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高考政治命题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主要是通过命题的四个具体轨迹来体现的。
一、基础知识成为高考命题的第一依据,夯实基础成为日常教学的首要任务
综观历年高考政治试卷,特别是评卷的参考答案,均可以在规定要学的书本(教材和重要文献)上找到依据。有时被认为的超纲题目,其实是命题人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表述上的变化而致。
实践反复证明:决定政治学科高考成绩优良与否的首要因素是看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成绩优劣与基础知识掌握好差成正比例。政治高考七种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考核或数种能力的交叉转换,都必须以相应的基础知识为载体,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理想成绩的前提。可见,夯实基础知识是日常教学的首要任务。
夯实基础知识,绝非一日之功,应不断地与遗忘作斗争;也非单靠聪明的脑袋,能倒背如流就行,重在理解;又非单靠教师的水平和努力,关键是考生自身的勤奋。教师测定学生或学生自测基础知识有否夯实有四项衡量标准。
首先,能否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即对所学的全部概念、原理、观点及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策等能否清晰地复述。
其次,能否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析综合,达到全方位的正确理解和表述。如商品这一概念,从商品的定义看,必须把握两层意思。第一,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不经过劳动而产生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第二,必须是用来交换的(与交换是否成功无关),这就是说即使是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除此之外,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都具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定具有使用价值的道理。
其三,能否疏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图示把知识之间的联系简明地表示出来,从而把知识点的内涵揭示出来。
其四,能否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通过同类型知识之间的比较,找出类似点。如经济与政治、物质和意识、国体与政体、国家性质与政党、民主与法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产与消费等,都有一个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问题。它们的关系问题虽不能死记硬套,但可以找到表述上的类同之处,对知识的正确把握加深理解是很有益处的。
以上四项同时达标才属基础夯实。
二、材料题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引进材料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高考各学科在命题中均得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政治命题中便化为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特点。近年来,高考政治命题始终坚持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而富有德育功能的觉悟考查渗透在其中。这一特点的显性轨迹是材料题成为命题的主体形式。
材料题包括事例题和观点题两种。事例题是指以实例为素材的命题,实例或编制创设,或选自发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的事件,其时空跨度为古今中外。观点题是指伟人论断、名言警句和错误甚至反动言论为素材的命题。
近年来材料题的数量不断增多,其内容更多的来自教材之外,也更加贴近于社会热点。发展趋势会有增无减,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三大优点,这些优点与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特点相一致。
优点之一:材料题中的材料本身富有思想教育因素和拓宽知识的功能。它读之有味,学之增知,符合政治科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及这一原则的实施和操作要求。而非材料题读之枯燥,缺乏新鲜感,不易联系实际。
优点之二:材料题克服了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的呆板问式,改变了一味死记硬背的因为……所以……”的答题模式,使试题设问的形式灵活多变,需考知识的角度和深浅度可随机调节。近年来,高考政治的难度基本稳定的原由之一也在于此。
优点之三:材料题能通过设问切口的变化灵活调节所考查的能力层次,进而能客观地测定学生学习潜能的高低。而非材料题很难考查出学生的多维能力,更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具备的潜在能力。近年来,高分低能状况的改观与材料题为主体的命题不无关系。
高考命题中材料题唱主角,给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大启迪,是材料进课堂势在必行。所谓材料进课堂就是在政治课教学中引进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引进社会热点中的典型材料;撷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结合基本理论教学,论证理论,运用理论。
课堂教学中及时引进邓小平理论、党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使之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相结合,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所讲理论的正确理解,又能提高对有关方针、政策的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引进有关社会热点的典型材料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具体地感知材料的事实,获得新知,开阔视野,而且便于学生运用有关理论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自己得出合乎逻辑的科学结论。撷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典型材料,不但具体、真实,而且可信、易懂。
材料进课堂的前提条件是选择好材料,好材料应具备时代性、典型性和正确性的特点。时代性就是要把握住邓小平理论这一主线,而又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为重点。典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材料本身富有教育意义,二是要选择那些便于讲清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具有说服力的材料。正确性是指材料与所授的理论观点是有机相联的,其逻辑关系是严密顺畅的,同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相一致的。另外,从材料的总体分布上讲,要注意广泛性。即材料内容要涵盖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应该涉足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教、医药卫生、体育、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材料形式可用实例、论断、名言、民谚、寓言、诗词、轶事等等。简言之,所引进的材料应该以健康、新颖、通俗、贴切为要求。
三、大政方针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时政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比较高考各学科的试卷,在反映党和国家意志方面,政治试卷是最强烈、最突出、也是最直接的。它更主要体现在卷,即主观性试题上,其内容更倾向于社会热点。这里讲的社会热点是特指党和国家的现行的大政方针,或既是百姓普遍关心的,又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卷的考核内容向社会热点倾斜十分明显,有目共睹。
高考政治命题不但不回避社会热点,而且还在加强,甚至迎着社会热点命题,这也是由高考命题应对中学教育具有积极导向作用这一大前题决定的。因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武装学生头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大事,运用所学的正确观点去审时度势,分析事理,提高其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烈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这一高考政治命题特点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落实其任务,有助于体现其性质。故而,我们坚信:高考政治科考查社会热点的势头不会减弱。
高考命题的这一轨迹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大启迪,是把时事政策教育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因为联系国情是政治课教学的突出要求,时事政策教育本身就是活的国情教育,它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把它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
政治课教材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在进行时政教育时,必须以教材中阐述的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和时事政策的有机结合,既深化对基础理论的正确理解,又提高对时政问题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政内容丰富多彩,在与教材理论相结合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各有测重。如经济常识教材宜辐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热门话题,更应该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有关反映党和国家意志的重大举措等一些生动实例引进课堂,进而加深对教材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哲学常识教材与时政的结合更有广阔的天地,但主要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以及透析国内、国际的一些重大事件、现象,进而达到培养和提高思辨能力的目的。政治常识与时政相结合,可以较多地辐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时政材料和国际上的重大事件。
从质上讲,时政教育是政治课教育的份内事。
四、考查能力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功能,培养能力成为教改研究的重点课题
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是高考的主要功能,也是高考政治命题的轨迹之一。为使这一功能得以有效体现,在命题的发展上呈现出新陈相继、稳中有变的特点,以及评分标准上鼓励考生高层次能力的发挥的指向,它更集中地反映在论述题的命题上。
1991
年以来的高考政治卷中的论述题均属材料型论述题,其材料的形式、内容和解题的要求均出现既有继承、又有变化的特点。材料的形式可分为引文式、图表式和叙述式三种,个别试题附有注释和数种形式同时共存;材料的内容可分为对比类和评述类两种,个别试题对比类和评述类同时存在;解题的要求可分为指定原理型和自找原理型两种,个别试题要求考生充当一定的角色,使解题中渗透着参与的成分。另外,绝大多数论述题采用分步设问,但分步设问的数量有多寡。考核的方向性内容多半属当年热点,但绝不简单重复。
分步设问往往要求考生自己从材料中概括出原理或揭示出现象,然后又要求考生用自己概括出的原理去分析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或阐述现象背后的本质。它既考查学生从实际到理论的综合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用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能力。如果考生所概括的原理、观点偏了,甚至错了,那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也就无所适从,甚至答非所问,如果考生所揭示的现象不正确,那么现象之间的联系、现象所含的本质就不能正确地揭示和客观地分析了。这种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结合在一起的高考试题成为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势,给我们中学教学的指向,是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又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叙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简单重复,也就是论述题的形式既有稳定因素,又有变化因素。笔者认为:这种稳中有变,变中有求稳的命题思想有两点导向:一是反对和遏制题海战术。如果高考的题型年年翻新,变化莫测,那么必然促使中学教师绞尽脑汁设计出各种题型和诸多习题来训练学生。二是反对和防止猜题、押题,如果高考题型长期不变,模式固定,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教师为考生做好既定答案,考试时考生照搬答案的情况,于是考查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正是鉴于这种稳与变相交叉出现的特点,才获得高考试题总是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好评价。
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也反映在高考论述题的综合评价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之中。尽管综合评价的分值从1994年以前的4分,到1995年开始下降为2分,尽管评分的等级和要求出现了变化,尽管阅卷中综合评价的判分难操作,但直至今年的论述题仍坚持着综合评价。参考答案上设这一内容不仅是为了鼓励考生发挥高层次能力,为高校选拔有高层次潜能的人才,更是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原则性要求。我们不妨来摘抄一下综合评价中的评分标准:给满分的标准是能正确运用所学理论,从具体材料出发,紧扣题意,分析归纳正确,阐述合乎逻辑,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不给分的标准是不从材料出发,只是简单搬用教材中的现成结论,或观点含混,表达不清楚,或答题不符合题意,不着边际。前者可看作对政治教师上课的要求,后者则是上课中不允许存在的现象。
考查能力为主的高考轨迹,要求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达到思路清晰、材料贴切、参与到位、三基落实这十六字的操作要领,那么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