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在桂林

2013-04-26附属中学

五四运动在桂林

[日期:2012-05-19] 来源:历史教研组  作者:

桂林学生爱国会
一九一八年,欧战结束,留日学生因在日备受侮辱,纷纷回国作反日救国宣传。桂籍留日学生周公谋曾回桂报告日人欺侮中国同学的情况,激起了桂林学生们同仇敌忾的愤慨;将去欧洲留学的曹德三也由北京来桂传达北京学生的反日活动,进一步鼓舞着桂林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桂林学生在全国学生反日救国热潮激荡之下,为了统一指挥,集中力量,推进工作,由各学校代表共同发起筹组桂林学生爱国会——包括各高等、中等以至小学的学生联合组织。互推法专学生李铭勋(笔者当时的学名)为筹备会会长,师范学校学生蔡挺生为副会长。筹备会设在皇宫街县文庙左侧的明伦堂内(即今市人委左侧的印刷厂地址)。经过一段筹备,根据会章进行了选举,蔡挺生为会长,李铭勋为副会长。从此,桂林学生爱国会正式宣告成立。在筹建桂林学生爱国会的同时,建立、调整和健全了各校学生的基层组织。桂林各校学生自治会或校友会的普遍建立和桂林学生爱国会的成立,锻炼并加强了桂林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组织经验,奠下了以后五四运动的基石。
 

桂林学生联合会
在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坚持和发展的形势下,为着统一全国学生的组织以加强斗争,全国学生总会在上海举行代表会,决定全国各地学生组织的爱国会、救国会、救亡会或其它种种不同名称的学生会,一律依据新会章改组或改称为学生联合会。桂林学生依照决定,将原有的桂林学生爱国会改组为桂林学生联合会。
桂林学联除去领导抵制劣货等活动之外,还有一个出色的活动就是出版刊物,开展了桂林的新文化运动。学联成立不久,出版了自己的会刊(三日刊),报道全国各地学运的消息和本身的工作。三日刊是白报纸八开单页直行四号字铅印。到第二届学联时期,会刊改为周刊,由白报纸八开扩大为四开,除报道会务和各地学运情况外,侧重于新文化问题的介绍、讨论和新文艺的研究著述。由于会刊改版后大家有了争鸣的园地,会刊的内容也就日益生动活泼,丰富多采,不仅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尽到了介绍推进的作用,并且对新兴文学——白话文,特别是对新诗歌,起到了拓荒、开垦的作用。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
桂林市一中(原汉民中学)创始人任中敏先生亲自参加了五四运动,并亲手点燃“火烧赵家楼”的熊熊烈火,这是我们桂林市一中的骄傲。也是桂林人们的骄傲。任中敏(1897年――1991年)名讷,字中敏,后以字行。别号二北、半塘。任中敏诞生于扬州的一个盐商之家。1918年,任中敏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作为教育家的任中敏,从1932年到1949年,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期间在南京创办了汉民中学。抗日战争时期,他率全校师生西撤,行程8000余里,到达广西桂林,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建起新校。日寇侵占桂林前夕,任中敏又率师生撤往黔西,一路种种艰难险阻,自非身历其境者难以描述。就是在这国难当头的境况中,他怀着教育救国的

理念,把汉中办成西南地区的名校,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


 

任中敏 (1897年――1991年)名讷,字中敏,后以字行。别号二北、半塘。

 

五四运动在临桂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临桂(桂林县)后,激起了临桂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声援北京的反帝爱国斗争。五四运动前,受反日救国的影响,临桂(桂林县)各校进步学生就发起成立了“桂林学生爱国会”。会长:蔡挺生,副会长:李铭勋。1919年5月当北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学生爱国会发动各界群众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组织全城大、中、小学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游行中高呼“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不许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等口号。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在各界群众的支持下,革命斗争蓬勃开展。各校学生还分别组织宣讲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宣讲活动从街头进入剧院,从城里发展到圩镇。形式上,既有口头宣讲,也有戏剧演出。学生的宣讲,广泛唤起了社会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其中,广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简称法专)的学生组织了一支以李征凤为首的宣传队,到“和园”戏院讲演时,“和园”的演员和观众知道了北洋政府媚外卖国的罪行,非常愤慨,一位叫“六指姆”的名丑角,他在演出的《刘文静降妖》一戏中,把卖国贼当作妖魔鬼怪捉住,痛快淋漓,观众深为感动。法专学生还成立自己的剧团,公演以反对日本侵略和拯救中国为主题的话剧《朝鲜亡国痛史》、《刺伊藤博文》等,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反帝爱国的热情。
 1919年6月初,学生爱国会选派学生代表粟丰参加中华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在上海召开的代表大会。会后,依照上海会议决定,桂林学生爱国会改成桂林学生联合会(简称桂林学联),选出韦青云为会长,李铭勋为副会长,李征凤、黄成业、粟丰、谢铁民、罗瑞成、苏鸿基、谢彗英、莫佩琼等分别为学联在各校的干事。学联出版了会刊,初为三日刊,后改为周刊。会刊除了报道会务和各地学生运动情况外,还介绍新文化、新思想,极力推广新文学——白话文。当时在北京出版的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新青年》、《向导》上的文章,也在桂林学联的会刊上转载。这些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刊物,对临桂(桂林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桂林法政专科学校、第二师范、省立第三中等学校学生成立救国联合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桂林印刷厂工人连夜赶印各种宣传品和学联会刊,邮电工人及时把外地寄来的进步刊物送到学生手中。
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李征凤、谢铁民、苏鸿基等一批忧国忧民和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知识青年分子在临桂(桂林县)涌现出来。他们勇敢地走在运动的前头,成为运动的先锋。他们是桂林学生爱国会的骨干,并在运动中表现出了组织领导才能。五四运动后,他们继续追求理想,探求真理,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临桂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组织者。
 

附注:
网址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9-04-22/095917663118.shtml
此资料与课程结合点:必修一第四单元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