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附中工作的二三事

2021-10-22附属中学

回忆在附中工作的二三事

英语组原教师 李 懿

我于1983年7月从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师大附中工作,1985年4月调离附中到广西师大教育系工作。在附中工作时间不长,但印象深刻,很多事情难以忘怀,借附中八十周年校庆之际,列举二三事,表达我对附中老师、同学的怀念。

图注:李懿老师(摄于2020年9月)

人生中第一个工作单位、第一次领导谈话

与我同时分配到附中的还有三位老师,广西师大中文系毕业的苏鹰、政治系毕业的苏永荣,还有南宁师范学院地理系毕业的周茂权。到学校报到后,教务处黄敦信主任给我们四位新来的老师做了专门谈话,大致内容是欢迎我们到附中工作,希望我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黄主任还要求我们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特别要向语文老师陈培干和数学老师章保罗学习教学经验。对这两位老师,我是早有耳闻,并心存敬意。章老师是打倒“四人帮”后广西第一位全国特级老师,是附中的骄傲。有幸能与章老师同在初一上课,更是倍感荣幸。最后,黄主任用他那特有的桂林普通话强调:“你们要学习章保罗老师,那个粉笔一放,铃就响了”。老实说,这次谈话的其它内容早已忘光,但这句话却印象深刻,三十八年过去了,一直非常清晰地印在脑海里,甚至还可完全模仿黄主任的语气语调复述。

话说黄敦信主任,在附中工作几十年,对教育管理精益求精,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早已蜚声附中校内外,师生们对他既敬畏又喜爱。恢复高考后,从1978年至1983年我到附中工作的这段时间,附中在每年的高考中成绩斐然,有黄主任的一份功劳,他付出了辛勤汗水,大家有目共睹。第一次黄主任的谈话,确实让我领略了他的风采。

养成认真准备每一节课的习惯

初中1983年级一共4个班,我上136班、83-1班的英语课,134班、135班的英语课由孙刚老师担任。附中是广西的重点中学,一方面学校对老师教学抓得严、抓得紧,特别是对年轻老师,安排一对一的“传帮带”,当时外语组组长是张伟杰老师,他亲自带我。张老师经常会去教室听我的课,给予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因为是自治区重点中学,名气比较大,还对口支援三江中学,所以经常有外校的老师来听课。不论是张老师,还是外校的老师来听课,都有一个特点——说来就来,几乎没有预先告知。张老师喜欢随机听课,临时通知,注重平时的随机检查,这样做更能检测出年轻老师的平时功夫,发现年轻老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外校老师,主要是外地的老师来听课,学校领导也没有提前通知。我至今仍然记得,有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当时的学校党支部书记李平西领着二位老师,几乎在教室门口拦住我,说有外地的老师来听课,是三江中学还是凤山中学的老师,我记不清楚了,但这个事却一直没有忘记。

随机听课情况经常出现,它不断地锻炼我、提醒我: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这个习惯对我的帮助一直延续到之后的工作中。

几年前,我在南宁某高校兼职上课,可能是比较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有点名声在外,有些其他班甚至其他院系的学生过来蹭课。2018年该校因为要进行本科教育合格评估,学校加强对课堂教学检查,督学随机听课。我被随机听课几次,凭着我在附中时打下的教学基本功,每次都得到督学的肯定和好评。当然,督学不会知道我早在三十多年前已经对随机听课习以为常,用今天的话说,是“常态化”。

从南非回国在公司总部工作的三四年间,我被安排做单位的纪检监察和党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建、从严治党,基层单位的纪检监察和党建工作的材料多,台账多,检查多。除了每年年底的年度检查外,还有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检查、巡视巡查、xxx回头看等等。看台账、看材料是检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台账、材料的准备必须注重平时及时整理。因为有时还会面临临时性的检查,所以在每项工作完成后及时整理台账非常重要。否则,如果在接到通知后才按要求准备台账材料几乎不可能。有了平时的认真整理归档,每次检查,都能够很从容面对,顺利过关,而且成绩还行。回想起来,这些都受益于当时在附中工作时养成的好习惯。

美好时光136班

活泼开朗、勤奋好学是136班给我的总体感觉。同学们课堂上普遍反应快,接受能力强。这也难怪,那些年小学升初中需要参加桂林市统一升学考试,采取择优录取的方式入学,当时还有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之分,附中是市里的重点中学。

初学英语,要求学习者口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强调开口读、注意听、眼睛看、动手写、用心记。我自己的体会是,英语课堂上的活跃对英语学习和教学有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我想方设法把课讲生动。30多年过去,课堂上很多事情我早已忘记了,但与同学们聊起天时,他们依然记得很清楚:

罗明霞同学说 “一直记得李老师从当年流行的军绿色的书包拿出橘子教我们orange,然后同学们盼着是不是下课可以吃掉orange;秦竟芝同学还记得,“李老师教我们时间的表达时,扛着自制的闹钟模型走进教室,很潇洒地往讲台前一放,开口就问‘What time is it?’”刘玉宇同学说,“李老师教我们‘J’与‘G’的发音,特别是‘G’撅嘴唇的画面瞬间就记起来了,班上的卜常东同学发‘G’特别标准,老师就让她做示范”;梁学梅同学记得“李老师的英文书写非常漂亮,在黑板上从左到右一笔写出长长一句,然后再回头快速找t画横,居然都找全了,好厉害”……

我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是根据同学们的具体情况,把英语国际音标给提前教了。按照当时课本的教学进度,音标放在最后学。但是,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不学音标,单词拼读不方便。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还不错,消除了我的担心。这个事告诉我,教学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我离开了136班。但同学们的发展一直是我的牵挂。特别是1989年同学们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时的那一段时间,那时真的很为同学们担心。好在同学们表现出色,大都有比较好的发挥。

如今,看着这张当时的毕业照,回忆这一段珍贵的时光,我仍然叫得上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附中的优秀学生,戚颖、闫晓青、匡平、罗明霞、肖峰,温涛、区瑞明,徐波,梁学梅、金丽辉、秦竟芝、卜常东、庞采哲、郭宏宇、李欣、唐俊华,黄沛华等等。昨日的少年,如今是祖国建设中各领域的栋梁。老师的成就感,莫过于看到学生超越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难忘的83-1班

那些年,小学升初中需采取择优录取的方式入学。广西师大附中为了照顾师大职工子弟,开办了子弟班。我在附中工作时,有82-1班和83-1班两个子弟班。

我一到附中就被安排担任两个班的英语老师,其中一个是83-1班。客观地讲,83-1班同学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同学非常优秀。就英语科而言,班上比较优秀的同学如吴红樱、韦玲玲、黄红宏、冯立纯、黄爱梅,商静怡、黄晓慧、何以、严海涌等。吴红樱是英语课代表,她的父亲沈国瑜老师是我在桂林六中时的高中英语老师,母亲吴秀华老师是我大学三年级的精读课老师。所以吴红樱同学的英语基础较其他同学更好,她现在也在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有的同学就读的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相对于小学已经开始学习英语的同学,如在中华小学就读的同学来说,开始阶段困难大一点。比如高峰同学,二十多年后师生相聚时,他才告诉我,他小学在桂林市东镇路小学读书,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初中英语有点跟不上。当时他妈妈很着急,到学校来找我,我课后还给他辅导过英语。有一次,同学们在桂林小聚,我从南宁回到桂林,高峰同学特地从深圳回桂林来见我,他讲述了往事,并特地表示对老师的感谢,让我觉得,只要老师有付出,学生会记住老师一辈子。高峰同学后来考上附中高中,成为了武汉大学数学博士,现在是金融界精英人士。

一学年结束后,83-1班有几位同学转到其他中学就读,如商静怡、黄爱梅、祝芸芸、郑广等同学。黄爱梅中考时考回附中,本科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在是该校的副教授。她和高峰同学是我所知道的83-1班获博士学位的两位同学,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永远的师生情

离开附中,也未曾回来过,但附中工作留下的记忆一辈子不会忘记,篇幅所限,仅讲几个难忘的点滴。

我给 136 班上了三个学期课,但同学们没有忘记我。1985年9月10日全国第一个教师节来临前,梁学梅等几位同学为我精心准备了贺卡,深情写下“祝李老师教师节快乐!”。这张教师节贺卡,是我收到来自中学学生的唯一一张教师节贺卡,我一直珍藏着,怀念那段美好时光。初中毕业前夕拍毕业照,罗明霞同学特地骑单车到师大教育系找我,邀请我回去参加同学们的毕业照拍摄,使我留下在附中工作难得的两张照片。

图注:初136班毕业合影,前排教师左起依次为王筱薇、徐菊珍、李秀蓉、张阳临、李平西、周亮琪、李庆忠、韦庆辉、廖祥林、蓝庆武、孙刚、李懿, 第二排右一覃国政老师

可能因为对83-1班的付出更多一点,印象自然更深刻。以至于离开附中、离开教育工作多年后,还不时会梦见自己给83-1班同学上课,还会用班上某位同学为我做的竹子教鞭敲打桌子要他们认真听课,课外活动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爬宝积山,登顶老人山山头......

图注:初83-1班毕业合影,第一排教师左起依次为李懿、覃国政、蓝庆武、罗裕康、李平西、韦兴辉,李庆忠、邹亮琪、杭顺肖、陈菊、刘德馨、袁军、魏树华,第二排右一王筱薇老师   

我1985年4月调到广西师大教育系工作。因为一时老师调配不过来,学校要我坚持上完83-1班一个学期的课,到7月份学期结束。后来我又调离广西师大到梧州、到深圳、到南宁工作,一路辗转,与同学们长时间失联。某一天,冯立纯同学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我曾经工作的单位,并留下了联系电话。我喜出望外,马上给冯立纯回了电话,不久她组织了一个同学聚会,我从南宁回桂林与同学们见面。

冯立纯同学给我讲了怎么找到我的经过:听说我在广州电池厂工作,打电话到该厂,回复是否定的。后来到网上找,找到了一张我2008年在非洲科特迪瓦考察市场的照片,可不是正面照,只有一个侧面,冯立纯叫来同学一起辨认,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我无疑,然后打电话到梧州新华电池公司查询,被告知我已经调到南宁工作了。幸好当时接电话的是梧州新华电池公司办公室主任,把同学们找我的事告诉我。冯立纯的讲述,深深地感动了我。

当然,还要感谢这个时代,电子通讯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QQ、微信使世界变小,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失联了。

2008年5月我调到南宁工作,后来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被单位外派到南非工作,又再回到南宁,都与同学们保持沟通联系。136班、134班、135班,都有同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南宁发展,如134班的潘波,135班的张华、康洁、戴明,136班的刘孟琪,还有后来他们上高中后的同学(中考从其他学校考入附中),如彭韵瑄(彭君梅)、伍金荣、刘杰明等同学,每次小聚他们都会在同学微信群里@我,邀我一起。

不论是136班、134班、135班,还是83-1班,作为老师,看到同学们事业有成,现在年富力强之时,已经成为各单位各领域的行家、骨干,我感到欣慰和自豪。

有一种感觉:今天我以学生为荣......

——202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