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永恒魅力的附中优良传统

2021-11-23附属中学

富有永恒魅力的附中优良传统

广西师范大学附中是我的母校,1964年秋我考进附中,就读于初67班。学校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深深地影响了我、培育了我。广西师范大学附中是我工作的地方,1970年我回校工作,从校办工厂、农场、分校到日常教学、学校管理,3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和老师们一起为附中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附中人”的骄傲与责任。同时我发现,“附中人”具有闪耀的光环,流淌着时就代的血脉,有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推动民族复兴的奋斗基因。与这种奋斗基因直接关联的则是具有永恒魅力的附中优良传统。

一、附中富有爱国进取的传统

附中的前身是1941年春诞生的桂林市市立中学。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桂林市作为广西的省会、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城市,成为日寇飞机轰炸的重点目标。为了生存,为了抗战,桂林出现了“洞穴医院”“洞穴学校”“洞穴剧场”。市立中学校址暂借于东郊冷家祠堂,就是考虑离开市中心地区,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保证师生安全与正常的办学秩序,实现“教育救国”。可见,沐浴着抗日战争的隆隆炮火,市立中学一开始就打上了爱国自强的烙印。

1941年9月,学校迁往望城岗新校区,由两个班增加至六个班,教师明显不够。校长赵钦武(留法学生),结识大批从武汉、长沙、广州来桂的进步文化人士,并聘请他们来校任教。如名记者安娥是初5班的语文老师。安娥身体有病时,田汉就来代课。田汉的课有声有色,不仅5班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吸引了大批其他班的学生驻足窗外旁听。戏剧家洪琛为学生排演《雷雨》《再会吧,香港》等话剧做导演;青年作曲家姚牧是音乐老师。赵钦武校长还请田汉、安娥创作了《市立中学校歌》。校歌中唱到:“望城岗上清风绕,望城岗上歌声高”“新青年,志气豪,时刻准备把国报”。这就是市立中学学子的心声。在望城岗办学的两年多时间里,不少学生常在教室、宿舍外荒野坟堆的草地上,阅读《新华日报》《野草》《群众》(重庆版)等进步书刊,追求光明与正义。1944年10月,日军大举进攻桂林,学校被迫停办。后来校舍被日军全部炸毁。

△首任校长赵钦武

1948年,市立中学校址迁至桂湖之滨、老人山东侧的宝积山南麓(孔明台)。此时市立中学的一批进步学生常在一起秘密地传阅进步书籍、出版墙报、交换对时局的看法,渴望新中国的诞生。如初10班学生唐振东(1948年秋入学)就经常利用学习之余去省立图书馆(当时广西省立图书馆建在桂林靖江王城即广西师范大学东南隅)借阅进步书刊,认真抄录,深入思考,还在香港等地出版的进步书刊上发表文章,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政弊端。1949年春夏之交,他告诉要好的同学,自己已经找到了地下党。后来他参加桂北游击队,并于1949年8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附中前身之一的桂林师院附中,在日寇大局进攻桂林前的1944年10月,随师范学院迁至三江。在那里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十分艰苦,如同“难民营”一般。由于日寇轰炸和日军紧逼,学校于1945年1—2月,又迁至贵州平越(今福田市)。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桂林师院开始回迁。1946年1月,附中迁回桂林。原有校舍早被日机炸毁,商借王城部分房舍为临时校址。逃难平越的一年多时间,虽然学习、生活条件简陋、艰苦,但师生们都保持着抗战必胜的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成为永远值得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1946年掀起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民主运动,从师院影响到附中。当年在附中礼堂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大会,还相继举行了“反美暴行”抗议集会与游行。此时的附中也聚集了一批进步学生,并有地下党员。如已于1941年12月加入中共的湖南邵阳人易延耀1945年下学期至1946年上学期在桂林师院附中读书。1946年夏返乡,发动反对豪绅的斗争。1947年上学期重返桂林师院附中读书,同年下学期开始在小学任教,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49年2月,参加发动家乡武装起义,任五中队中队长。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12月20日,桂林市军管会派郭文超等同志来校接管。获得新生的学校随即取消国民党实行的训导制、军训制和军训、童军等课程,开设马列主义政治课,使用新编教材。还采取措施吸收工农子弟入学。1950年市立中学改名为桂林市第二中学(原省立桂林中学改名为桂林市桂林中学、原国立汉民中学改名为桂林市第一中学)后,市二中的师生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各项政治运动,如土改、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思想改造等。在1951年,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有43名学生参军参干。

1954年3月, 学校正式建立了党支部,原任市文教局中教股长的张文伟同志担任校党支部首任书记兼副校长。这以后,在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对学生进行“五爱”(爱祖国、 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教育,确保为建设新中国培育德才兼备人才苗子的政治方向。

二、附中富有艰苦奋斗的传统

1941年初,市立中学在冷家祠堂办学的条件是十分简陋且困难的。当时只有祠堂两进的房间,不够近百名男女学生上课、住宿和学校办公、教师住宿之用。怎么办?学校因地制宜在祠堂的东西砖墙各盖一排批厦(竹子作柱,稻草作瓦,竹篾垫子作墙),再以竹篾垫子隔开两间,分作教室和宿舍。没有图书、没有仪器,晚上用煤油汽灯照明。在两棵樟树钉上两个铁篮筐,把地面的杂草锄掉并稍加平整,就成了篮球场。

△冷家祠堂办学旧址

望城岗校舍有七八座平房的教室和宿舍,仍是木柱、木梁、土瓦、竹篱批灰结构。虽然教室南北面安装了玻璃窗,但避免不了房屋漏雨、墙壁漏风、道路泥泞和蚊虫叮咬。师生们不怕条件艰苦,坚持正常上课,坚持在简易操场、篮球场锻炼身体,晚上点煤油灯上自习。还设法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

△首任校长赵钦武委任状

在宝积山(孔明台)校址,学校除了两间由仓库改成的教室和一间小办公室是砖木结构,其余都是竹篱批灰结构的房屋。图书不到一千册,理化仪器两三箩筐。青年教师住的诸葛祠楼板吱吱,摇摇欲坠。尽管条件艰苦,但教师仍坚守岗位,清贫教书。学生也积极努力,尽力学习。在宝积山下,师生自己动手开辟了6亩运动场、2亩农场、4亩花园,使办学条件稍有改善。

新中国建立后,从“市二中”到“师院附中”艰苦奋斗成了学校办学的一大优势。如学校长期坚持劳动制度,用自己的双手,在校内铺路、改造运动场、开辟植物园以及在校办农场开展种养活动。1960年,青年教师黄其猷老师(后曾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带领学生奋战建设青狮潭水库,成效突出,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光荣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教群英会。

三、附中富有严谨治教的传统

从市立中学到师大附中,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是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的特点之一是严谨治教。安娥、田汉在市立中学上课时间不长,但严谨治教,影响深远。后来在附中任教35年的陈培干老师亦称严谨治教的楷模。

△田汉和安娥

陈培干老师1949年开始参加党领导下的地下革命工作。全国解放前夕,按照组织安排,毅然放弃桂林商专副教授的职务,返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50年7月到市二中任教。陈老师原来是学经济学,在商专教授货币、银行管理等课程,根据需要改教语文是一巨大挑战。但他毫不畏惧,挤出时间进行自学,其内容涵盖了文艺理论、文艺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同时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加上原有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化常识,全面夯实基础,不仅很快掌握了语文教学的主动权,而且成了语文组的“活字典”。

陈老师善于向同行学习。当时办学条件很差,找一个地方开讨论会都很难。尽管如此,他硬是在一个拆除了澡盆便桶的卫生间里,和英语教研组长黄自楼、物理教研组长梁广源共同讨论《普希金教育讲演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认识普希金,认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得到很大启发。 

陈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为了上好课,他坚持不懈,设法练嗓音,使自己的讲课声音雄浑、低沉,独具魅力。

△陈培干老师

1950年招收的高一班(当年二中没有初中毕业班),生源来自各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年龄偏大。陈老师负责教语文,在多关心的同时,十分注重打基础,抓自学,使学习有了起色。第三学期起陈老师出任班主任,更重视给学生鼓实劲,多指导,学生的学习有了大进步。1953年高一班参加全国首届统一高考,“一鸣惊人”:清华、 北大、北师大、北外、北工、北钢、北京农机学院各录取1人,还有考取哈工大、武大、中大、华中工院、华南工院、东北地院、东北师院、大连工学院等著名学府,可谓高考一炮打响。市教育局将原来在其他三所中学组不成班的学生拨到二中,组成高五班,继续由陈老师做班主任。

陈老师不仅自己精于教学,而且团结、依靠语文组的老师们,高度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并使作文教学成为了附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先后选编、出版了《广西师院附中学生作文选》《桂林十中学生作文选》《读写结合作文选》。陈老师的出色教学与工作成就,先后13次被评为市一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教师。晚年克服白内障和深度近视等困难,一致工作到68岁才退休。并于退休后的第二年即198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四、附中富有教研强校的传统

附中的严谨治教是与教研强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早在市立中学于宝积山(孔明台)复校办学之时,就比较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如学校引导教师尽量避免注入式,而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全校教师都参加的教学研究会,研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解放后,在市二中尤其在成为师院附中之后,开展教学研究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主要工作,分别写进了学校的工作计划、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围绕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课堂,举办研讨会,组织研究课。经过长期共同努力,教学研究在学校逐渐为蔚为风气,涌现出一批热衷于教学研究并具有教学研究成果的骨干教师,章保罗老师就是典型代表。

△章保罗老师

章老师1928年5月生于浙江绍兴。1946年起,先后在南京、长沙、桂林泰东神学院学习,1950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此后,在桂林泰东神学院、 桂林中学任教。1952年12月起,到桂林二中任数学教师。

如何从学神学、教英语,到相信唯物论、教数学,这对于章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十分热爱教师职业,迎难而上,毫不退却,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学习者、研究者。从学习者来说,他坚持听组内老教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善于学习他人的教学“亮点”。从研究者来说,他坚信,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掌握数学教学规律,为此必须研究学生如何学数学和教师如何教数学。

以“学生如何学数学”为主题,章老师研究过的课题有——怎样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怎样使学生形成数学基本技能?如何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途径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数学?怎样使初中学生学数学既有较大的合格率又有较高的优秀率?等等。章老师在研究中发现——

★教有理数概念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先作3次复述概念的机械式复习,后又结合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单元复习做了5次以旧带新的螺旋式复习,以后无论是测验或考试,我发现95%以上的学生可以完整地回答这个概念。一年之后,我抽查询问三种类型的学生,他们都能熟练地回答这个概念。

★教代数式概念时,我适当减少了复习次数,进行了5次复习,其中3次是机械式复习,2次是螺旋式复习。一个月之后,我抽查三种类型的学生,问他们什么叫代数式,他们都能回答,只是快慢不同而已。我问他们“在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你们想起了什么?”,他们回答说:“先想起一个代数式,接着又想起课本中的一段叙述。”

★教分式方程概念时,我试着再减少复习次数,由5次改为3次,而且只是机械式复习。隔了3周,再进行检查,发现学生的回答不够严密,有30%的学生把分式方程答成分母含有字母的方程了。

以“教师如何教数学”为主题,章老师认为,必须抓住既能加强“双基”又能发展智能这个关键,不断改进讲课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章老师在教学中常用三种方法,即讲解法、谈话法和作业指导法。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在一节课中按需要、分阶段、有选择地综合运用。时间长了,在实践中又问世了讲练法,即在教学中,讲讲练练,或边讲边练,或精讲多练。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但也有不足,不足是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纵观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变化,章老师发现两种倾向。一种重教师的“教”,一种重学生的“学”。章老师想,为什么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呢?章老师曾参与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深知此法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章老师同时了解到上海育才中学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至此,结合他自己的教学实践,吸取各种讲课方法之所长,设计出符合数学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讲解、阅读、练习、讨论。

讲解: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课的课题、目的、重点、小结是应讲解的。提出问题、深入学习,是讲解的结果。

阅读:学生的自学表现欲培养。课前“粗读”,了解学习内容;课中“精读”,深入掌握数学公式、法则、定理。

练习: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必由之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通盘安排例题、练习、习题、复习题,以收好效果。

讨论:旨在发展学生智力。引导讨论,鼓励争论。畅所欲言,举一反三,优势互补:把数学学“活”学“通”。

讲解、阅读、练习、讨论——这就是“章保罗数学教学法”。

长时期精心、独到的教学研究,使章老师的数学教学取得显著效果。如1975—1978年他所教两个班的数学:

1978年5月参加桂林市数学竞赛,1人获甲等奖、1人获乙等奖、2人获丙等奖。占全市初三获奖人数1∕3,其中1人99分第一名。 

1978年7月参加全市初三中考统考,17人获100分,占全市6000多名考生中获100分人数的1∕3。 

这两个班的数学平均及格率比全市平均及格率高42%,80分以上的平均优秀率比全市平均优秀率高44%。

章老师至少从1957年开始就上省级公开课、示范课,而专程到学校听课的外校老师更是络绎不绝。有数学的老师,有物理、化学的老师,还有外语、史地政的老师。估计约有二万人。听课的老师发现,章老师的公开课,再熟悉的内容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都有新意。随堂听章老师的课,讲:简洁精彩;阅读:目的明确;讨论:有声有色;演算:一丝不苟;板书:条理分明。老师们反映,听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而且时间过得太快了。

章老师曾多次当选桂林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叠彩区人大代表,广西人大代表。他从来都提早安排,不耽误课程。1970年9月,章老师的小儿子在参加部队施工时不幸牺牲。他以巨大的毅力强忍丧子之痛,在部队参加了儿子追悼会回来的第二天,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教学之中。章老师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血管硬化、双眼白内障等多种疾病。但他一上讲台,就把病痛置之身外,全然不顾,把课上好。

1978年10月6日,经教育厅考核、推荐,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章保罗特级教师光荣称号。这是广西第一批特级教师(共4名,小学、中学各两名)。1983年4月,章保罗老师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并出席了表彰大会。同月,章保罗老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经常性的教学研究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内涵,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加快了办“名校”的进程:

1954年5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广西教育厅根据指示精神,决定办好南宁高中、桂林中学、师院附中、玉林高中、柳州高中、梧州高中、宜山高中、廉州中学、百色高中、博白中学、南宁一中等11所中学。

1959年,广西师院附中被确定为广西十四所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学校之一。

李庆忠

作者简介:李庆忠,初67班学生 。曾任广西师大附中书记、校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参照了校庆55周年、校庆60周年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