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解读和谐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

2013-04-07附属中学

[日期:2008-04-14] 来源:  作者:kyc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比如“和衷共济”“厚德载物”“和气生财”“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注解和说明。和谐教育由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近年来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并大力提倡。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整合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一、和谐教育的三重意义
    1、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的使命,所以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应当走在前面。
    2、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推进和谐教育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3、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和谐教育的三大特点  
  从微观层面上看,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不仅要缩小班额,使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使发展水平处于高低两端的学生得到教师的特殊培养,而且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1.关注学困生
    以前对好学校的评价,主要看这个学校出了多少优等生,这个学校的升学率有多少,这使得老师把注意力都放在有潜力的优等生身上。曾有这样一个镜头:某教育专家在一所小学听课后发现,整个课堂表面上进行非常顺利,内容充实,效率很高,但每节课与老师交流互动的都是优等生,学困生总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没有机会和老师交流,老师也很少考虑到为学困生的接受能力相应调整教学内容。老师教案中抽查的“学生”,多数是指优等生,而不是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无形中形成了教育的不平等。而和谐教育的评价机制能够兼顾学困生的发展能力,关爱弱势学生,实现差异发展,把他们的发展作为一个校园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2.注重教育过程
    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学生问他的老师:“你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题目,这些题目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有什么价值呢?”老师答:“起码你中考用得上,高考用得上,以后你有了孩子还可以教给他。”学生把学习本身当作目的,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有点悲哀。而和谐教育的本质是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它要求学校教育促进孩子两个方面的最大化:一个是在校发展最大化,另一个是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如果说和谐教育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最基础层是对学生的关爱、最核心层是教学生做人、最外围层是知识的学习。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几千年来,师道尊严是不变的真理。这就使得旧时的师生关系相当不平等。演变到现代,师生之间的冲突屡屡见诸报章。而和谐教育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在于平等。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是完全有能力开发出大批人才来的。我想,要开发出人才,关键是我们对青年不能限制太多。七限制、八限制,把人们的积极性都限制没了,还怎么出人才?” 。现代社会的师生之间应该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个人意志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育就不能成功。教学相长,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刻苦学习和钻研,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三、推进和谐教育的三大举措
    (一)依法治校,建设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
    和谐教育是一种法治的教育,需要秩序和法治,要用法律的力量来强化管理。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做好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桥梁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教职员工参政议政等好的做法。
    2.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古语云:“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建立健全的、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3.要加强班子建设。校长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
    4.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以师德建设为载体,突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倡讲团结、讲协作、讲守信、讲友爱、讲宽容的新风。
    5.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和谐统一。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建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课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围绕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力争公正、公开、透明。健全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教师人心和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以德管理,建设宽松、协调、体恤、诚信的校园。
    和谐教育是一种诚信的教育。没有诚信,教育就人失去了灵魂。以德管理就是要以全校教师为本,大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诚信、奉献精神,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使学校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家园。
    1.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活动,鼓励撰写师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以保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教师要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弘扬正气,遵章守纪。要做到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倡执行规章的自觉性和勇于维护规章制度的正气行为。加强学习,完善自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优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创新,优质教学。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心、耐心、细心、热心,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各尽其能,优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同事之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提倡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以生为本,建设文明、向上、创新、竞争的校园。
    和谐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和谐教育的根本要义。和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保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设计校徽,悬挂国旗、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教师寄语;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生物园、地理园等;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作业展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进和谐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参与,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