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实施新课程标准 改革课堂教学形式

2013-04-07附属中学
[日期:2003-12-09]来源:  作者:

 

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标准代表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全新的内涵显示出勃勃生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将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开辟出崭新的未来之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全面进行课程改革,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其改革的基本框架是: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肯定会有明显的不同。为此,我们对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形式作必要的探讨,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教学新要求。

一、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观念更新

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新课程呼唤新观念,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课程。要走进新课程,要使用好新教材,必须要有新观念,要有新制度,要懂得这次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意识到,这一轮的基础改革表面上是改变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位成员――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官员,教研员,以及其它社会人士等,换言之,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的生命的一部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新课程共同成长,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新生。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在带领学生走进新课程中,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去开启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下的旧教材来说,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发展更加贴近社会、更加人性化。为此,作为教师的教学要有新的对策:基于合作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基于对话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教学方式不能再是“满堂灌”,“机械讲、反复练”,要改变教学的策略,让学生会提出问题,促进合作中的积极互动,促进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被动听讲”、“死记硬背”,改变“听—背—红—考”的模式,更加自学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教师要有自我提升意识,不断为自己进修提高,才能迎接学生的挑战、家长的挑战、同行的挑战、社会的挑战和自我的挑战。为此,作为教师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教师“学生观”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要求老师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成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共识。(2)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长官、警察或裁判员。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过程。认真地听,仔细地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与进度。学习气氛要宽松、广阔,学生无拘无束地置身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焕发了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了课堂的主角。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1)即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即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创新精神的鼓励,学生要好质疑问难,喜欢探究问题,好问“为什么”,能言善辩,不管对、错,都要真实地吐出心里话,产生“不吐不快”的心理,形成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3)即重视德、智、体、美诸育的整合,又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实现角色要转变

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地了解学生,如尽量搜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建立记录每个学生成长和进步轨迹的档案。这些资料信息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个体差异,从而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学生学具、教学软件和学生动手所需的一切用品;要写好课程教案,并了解本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相关内容的联系,注意情感领域的有关内容与学科知识的相容,对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科学的预测和相应的对策。如在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要准备足够的实验用的化学仪器和化学药品,还要备有仪器说明、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与有关知识相关的史料与教学软件,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堂中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和职责。如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协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等。还应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出现的问题,适时、适当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调整整课堂状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其主要特征是:学生能按自己的规律和需要进行学习,能自己评价学习效果。为此,他需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学生要全面了解课程内容,阅读有关资料,确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列举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作好一切准备。在师生携手走进新课程,开展新探索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从依赖性向独立性,从孤立性向合作性,从他主性向自主性,从继承性向创新性,从接受性向探究性,从复制式向建构式,从静听式向活动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在不断地上升,教师的作用在逐渐地下降。实现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责任的根本转移,再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目标了。

 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相互尊重,交流合作

 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十分灵活,表现学生个性和差异的机会会更多。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活动的场所,演示实验也由师生共同完成。另外,学生可以自由地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向老师或某个学生提出问题,得到正确答案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可以由教师讲解,也可以由学生讨论得到解答,更提倡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或探究式学习加以解决。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更主要的是以完美的技巧、恰当的事例、引导、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之始终处于互敬互爱、积极合作学习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步记录学习动态,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包括体验性学习水平的掌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要按着民主、平等、尊重、真诚的原则并以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要求教师的语言清晰、严谨、生动有趣,带有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对于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引导他们质疑、鼓励他们在调查、探究中学习;提倡在合作中学习和进行互补性学习,使每个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灵活多变

与传统的课堂教不相比,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堂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需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超越目标的体验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随时可见,其学习过程也表现出相对的开放。当然,过程和内容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教学进度和任务的完成。从发展的眼光和整体的思想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一节课在时间上结束了,所研究的问题可能没有结果,预设的内容也可能没有完成,这些都是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是正常的过程,打个比方:传统教学各节课的关系像系列剧,而课改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连续剧。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的探索热情不要因此终结,并要成功地把本节课中学生的体验、疑问带入下一节课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就会逐渐变得有序。

  五、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成为常规的教学手段

 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可以完全实现个性化教学。多媒体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多媒体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助益。教师利用媒体技术和教学软件可以十分方便地模拟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解答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统计学生的学习信息。这样就给师生间的交流、信息反馈和学习水平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力的工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数学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动态图形,揭示问题本质,可以提高课堂时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可以提高课堂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