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探讨

2013-04-08附属中学

[日期:2003-11-07] 来源:广西师大附属中学  作者: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探讨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出现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考生根据作文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三自”给考生在作文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展才华的余地,它允许运用各种形式、使用各种方法、利用最擅长的手段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话题作文虽具开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规定和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及关联对象,作者必须涉及或围绕指定话题写作,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约束的。这种有限制的开放性作文体现了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的命题新思路。怎样用好这块“余地”而使行文不偏离话题,审清题意,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化大为小

作文话题往往是一个大而空的理念,如果简单地顺着它写,文章空泛无物、苍白无力;把话题化大为小,选好切入点,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就会使主题容易把握,立意明确。

1、          限制法

即在话题前面加上必要的修饰或限制成分,使话题范围缩小,笔力集中。如2002年高考的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据此可以写“妈妈的选择”、“同桌的选择”、“李向群的选择”、“困难面前的选择”、“生与义的选择”等等,这样一限制,“选择”的外延就小了,行文的指向明确了,作文的立意、选材、写法以至结构都容易把握,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

2、          置疑法

置疑法就是用设疑的方式把话题缩小,同时引起对话题内容的思考,使文章内容和主题更深刻。如“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选择?”、“他的选择有什么意义或给人们什么启示?”等,通过置疑,对话题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文章的立意也就容易确定了。

3、          联想法

围绕话题运用多向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使话题外延变小。如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是“诚信”,围绕这个话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联想。

正向联想——“诚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讲诚信?”、“怎样树立诚信?”、“什么场合要讲诚信?”等。

反向联想——“不讲诚信有什么危害?”、“不讲诚信的人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对什么人或在什么场合可以不讲诚信?”等。

横向联想——“周围的老师、同学、亲戚、朋友是怎样保持诚信的美德的?在他们身上是否发生过令人感动的故事?”、“在别的班级、学校、部门、外省市乃至外国有没有值得诉诸文字的关于诚信的故事?”等。

纵向联想——“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有哪些关于诚信的美谈?”、“自古以来有哪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等。

只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打开记忆的闸门,激活尘封已久的生活积淀,就不难搜寻到鲜活的写作素材,筛选、提炼并确立新颖独特的立意角度,作文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化虚为实

话题作文要具备开放性灵活性,所给话题必然空泛、大而无边,有的话题甚至蒙上科幻的假象,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因此,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就要善于化虚为实,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立足于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带有科学假想的话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当年许多考生大书特书记忆移植的可能性,或一窝蜂地写科幻题材,以至高考之后市面上的科幻读物脱销,一时洛阳纸贵,殊不知这正好步入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自然难得高分。其实,只要拿这个话题与“假若我是市长”、“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命题形式,都是想象作文,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都可以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激浊扬清,任尔所为!

例如,结合1998、1999年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以这样立意,“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轰炸,我国新闻记者壮烈牺牲的惨状,烈士父母失去子女的撕心裂肺的悲痛,以及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声讨不义战争的记忆移植到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头脑中,让他永远记住美国充当“世界警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让他永远珍惜世界和平;“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98年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洪抢险,把李向群烈士抱病抢险英勇牺牲的事迹移植给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记住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豪举……

结合周围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这样立意,“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父辈几十年以来为工作为生活日夜操劳,摸爬滚打,遍尝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记忆移植到我的头脑中,让我尽快地品味生活,理解父母,感受亲情,消除代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初三、高三学生遨游于题海之中,饱经过重的学习负担煎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痛苦记忆移植到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老师的头脑中,让他们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探寻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作文话题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它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写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内容回归现实,反映现实。

三、化抽象为具体

话题作文确立的主题往往是抽象的,在动笔写作之前,还必须把它变成具体的、可依托的人、事或物。围绕话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观点或主张,必须通过具体的人、事或物,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心灵的选择”,选择什么,舍弃什么,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观念的东西是抽象的,要表现它,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这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值得我们借鉴,在《白杨礼赞》中,北方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茅盾通过白杨形象的刻画来表现;在《荔枝蜜》中,劳动人民辛勤劳动,酿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杨朔通过蜜蜂的形象展示出来;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鲁迅用一所大宅子作比喻,在嬉笑怒骂中缀句成文。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四、辨证分析

对思辨性较强的话题,要一分为二地作辨证分析,观点不宜偏激。如2003年高考作文是由古代寓言“智子疑邻”的故事引出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要求考生对“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辨证深入的思考,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结合社会现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1、“感情亲近”影响“对事物的认知”。一些父母长辈因为溺爱子女,对子女身上的毛病、错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有的甚至袒护包庇子女的犯罪行为,最终贻误断送子女的前途,这在生活中不乏少见。

2、“感情亲近”有利于“对事物的认知”。正因为“感情亲近”,爱之愈深,关之愈切,对对方的问题明察秋毫,出于爱心,出于亲情,督促对方改正问题的心情就更为急切,那些懂得真爱有理智的父母师长正是这样做的。

3、“感情疏远”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因为感情疏远,了解少,关注少,对事物的认知自然有限。

4、“感情疏远”有利于“对事物的认知”。由于感情疏远,不会为情所困,了无牵挂,从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头脑清醒,对事物的认识自然会有独到之处。犹如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综合上述四种观点,演绎出第五种观点,即“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对象和事物本身性质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结论,不可一概而论。

从今年高考作文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考生缺乏对问题的辨证分析,往往是强调上述前四种观点中的某一种观点,并加以绝对化。事实上,前四种观点并没有错误,但一旦绝对化,就会使观点走向极端,忽略了事物的另外一面,导致文章观点经不起推敲,真理面前再向前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时,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辨证地看待问题,适当变化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力求对问题做出全面的分析判断,尽量不要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淖,这是作文创新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