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地理 在考题中明方向——2020春季学期地理教研组“思维+”教学研究课纪实

2020-07-29附中宣传处


为了进一步明确高中地理教学方向,深入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本学期我校地理教研组在适应新教材,适应新高考方面进行了高中地理“思维+”课堂的探索和实践。

本次“思维+”系列研讨课由高一龚超权老师执教的《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韩丽敏老师执教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高三年级蒋霖老师执教的《产业转移》三节课组成,他们分别代表了高一人文地理新授课、高二文科班一轮复习课,高三二轮专题复习课等课型,其学段特点突出,教学内容有代表性,为探讨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典型课例和起到一定启示引领作用。

龚超权老师执教的《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从生活中观察地理事物的联系案例导入,引起学生的质疑、分析和思考,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布局时空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建立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思考模型。





   韩丽敏老师执教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课充分考虑文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一轮复习有一定难度,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构建由浅入深的复习结构,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地球自转对不同地区时间的影响,既针对性关注考点考向,又让学生与生活实际关联从而掌握重难点知识。




   蒋霖老师的《产业转移》一课从学生熟悉的品牌阿迪达斯案例入手,结合高考真题分析,层层挖掘材料细节和深意,在读、练、议、思中总结答题思路,提升答题能力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很好的体现了高三二轮复习课的高效、实用的特点。




         研究课后,地理教研组组织了评课活动,并初步探讨了地理课堂“思维+”模式实施策略。

莫晓明老师认为三节研究课均符合大纲、课标要求,注重生活化,关注学生,既备教材也备学情,并能结合学生的练习列出考点考法,有针对性。莫老师还指出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多思考,要注意体现高一新课、一轮复习课和二轮专题复习课课型区别。

诸葛恒老师谈到地理课堂应从生活中来,从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事象入手,做到“四化”,即情境化,具象化,生活化,体验化,同时贴近高考要求,贴近真题训练,水到渠成的构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会上,五位老师分别从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应用体验等方面对如何构建地理“思维+”课堂进行了讨论。如《航拍中国》《地理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这些经典纪录片,不仅可以带领我们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人文风貌,更是来自身边,来源生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绝佳情境素材,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也有直接从纪录片中取材命题的案例。我们也应该在地理课堂的不同层面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以学生地理思维培养为基本点,以学生地理素养形成为目标,构建“情境——问题——探究——应用”的“思维+”型地理课堂。(文/图:地理教研组  审核:诸葛恒  编辑:黄义强)